109.06.25      端午別稱百百種 不是屈原搞的
04:10 2020/06/26 旺報 林永富
福建民俗博物館內,身穿漢服的少女在演示沐蘭湯端午習俗。(中新社資料照片)
 
端午節,史料顯示,早在周朝便有了「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至今超過2000年。古時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且據史料顯示,對於流傳至今端午節的名稱,一錘定音的卻是大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的賢相宋璟。

端午節的一大特點,就是名稱繁多,它的名稱、叫法超過20個,其中人們比較熟悉的有「端五」、「夏節」、「五月節」、「女兒節」等等。這些名字的由來和端午本身的習俗、文化內涵有關係。

戰國前已有端午習俗

提到端午,似乎大家都習慣了往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身上靠,畢竟相傳端午節習俗就是源自對屈原的紀念,包括後世的賽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等相關文化活動,都是基於屈原投江殉難日而生的特殊紀念活動。不過,著名學者、楚辭研究專家聞一多曾考證出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就已經有了端午節存在,但仍無法撼動兩千多年來端午節源於祭祀屈原的主流思潮。

又因端午在古人心中是容易生病甚至流行瘟疫的「毒日、惡日」,所以便有了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掛艾葉辟邪驅蟲等多種民間傳統活動,諺語也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活動。畢竟此時蛇蟲繁盛、天氣燥熱,確實容易發病被咬,甚至於端午祝詞都不說是快樂而是說安康了。

唐初時「端午」多稱「端五」,因為玄宗李隆基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於是,有心討好皇帝的宋璟,便上表建議,為避諱把「五」改成「午」,從此以後基本上就稱為端午節了。說起來算是名相宋璟為了拍唐玄宗馬屁的結果。

在古漢語中,「端」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是「初五」。另外,古人紀年使用天干地支,以此推算,一般農曆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被認為是「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如上所述,端午節是農曆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它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漢代看作黑色時間

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中亦提到:「五月女兒節,繫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有一種觀點稱,農曆五月五日早先並不是良辰吉日,端午節也不是一個吉祥節日。漢代有的地方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日是「惡日」,甚至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此時出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這個說法,有可能跟夏天炎熱的天氣有關。

大陸民俗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蕭放稱,夏至時節天氣濕熱,極易造成人們身體不適;蚊蟲叮咬也易於造成疾病流行。因此,早在漢代,這一時節被看作「黑色時間」,人們為了驅邪避害,確實會採取許多措施。

近兩年總有消息在網上流傳:因為端午節這天早先不是良辰吉日,所以不能互祝快樂,只能說「端午安康」。大陸民俗專家王娟稱,這種說法沒什麼依據,跟「惡日」也沒什麼關係,北方很多地方端午還是「小女兒節」,完全可以互祝快樂。
 



新北市私立祐安老人長期照顧中心(養護型)
新北市三重區自強路4段6號3樓、8號3樓
電話 : (02) 2286-6311     傳真 : (02) 2287-0566
信箱 : a004026x@yahoo.com.tw
網址 : http://www.youa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