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06.07      正確醫療 遠離與迷信的距離
 
 
2019-06-07 23:48聯合報 鄭文炫/無業(新竹市)
 
皇冠文化集團創辦人平鑫濤去世,媒體說他享壽九十二歲。可真的是「享受」嗎?他生命最後三年因中風和失智纏綿病榻,家人還曾為該不該插鼻胃管而反目;五日名人堂〈面對死別的勇氣與抉擇〉提到另例,青年醫生卅六歲罹癌,卅八歲辭世。英年早逝雖屬不幸,但他和太太坦誠溝通,運用專業知識選擇適當醫療方式,生命最後充分「活用」,儘量把遺憾減到最低。

「醫學只是雕蟲小技」,這是名醫陳培哲常說的話。多年看病經驗,他體會到病人關注的,是遠比身體健康更為重要的事。如何應付那些事,醫師幫不上忙。比方他說,能教導病人面對死亡的,是文學、哲學和藝術,而非醫師。

普羅大眾平時奔波勞碌,哪有閒情及工夫去學習文學、哲學和藝術,遑論進一步沉思生死問題;就連醫學知識也是一知半解,難怪網路流傳許多醫療謊言。甚至不懂以健康的態度看待疾病與治療,無意間成為加害者。

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戲劇,引起關於精神疾病汙名化的討論,就是例子。遭受汙名化的豈止精神疾病而已,比方相信得癌症是報應的人,並不乏見。有個長輩得癌症後,常叨念自己究竟做了什麼歹失德,才會得這種歹病;令我吃驚,不知他又如何評價我得癌症。也曾有人直白問我,是否想過是前世造孽,此世才會受果報。

美國著名文化評論家蘇珊.桑塔格罹癌後,感受到罹癌者被汙名化和被歧視的處境,激發她寫《疾病的隱喻》作反詮釋,該書已成為社會批判的經典作品。書中提到,癌症的汙名化迷思,會使患者對諸如化療之類的有效療法,產生非理性恐懼,轉而強化迷信若干毫無療效的另類療法。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也是心臟科名醫伯尼.羅恩(Bernard Lown)說過,醫療只能幫助病人減少病痛,並挽回合理程度的健康。病人若不能覺悟這一點,就會為了尋找醫學奇蹟而徘徊各醫院間,且遲早會求助於五花八門的另類療法。因此了解醫學手段有限,或可減少人生遺憾。慎之!
 



   
慈嘉老人長期照顧中心(養護型)
新北市樹林區大安路323巷10弄16.18號1F
電話 : 02-2686-3706 傳真 : 02-2683-9540
聯絡人:簡士閔
新北市私立嘉恩老人長期照顧中心(養護型)
新北市樹林區大安路516.518號3F
電話 : 02-2683-3348 傳真 : 02-2683-0481
信箱 : smin680522@gmail.com 
網址 : http://www.care989.com/
 
慈泰老人長期照顧中心(養護型)
新北市樹林區中正路632巷1號
電話 : 02-2689-9333 傳真 : 02-2689-9222
聯絡人:簡士閔

大贏家全方位網站行銷製作
 
新北市私立嘉宥老人長期照顧中心(養護型)
新北市樹林區中正路632巷1號(2層)
電話 : 02-2688-3267 傳真 : 02-2689-9222
聯絡人:簡士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