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05.09      社區過母親節 常態防疫但不疏離
2020-05-10 01:24 聯合報 / 陳奕曄、詹筱勻、王亮懿/台灣公衛促進協會祕書長、專員、成大公衛所助理教授(台南市)

衛福部表示,母親節過後,長照機構探視頻率、時間可望再放寬。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抗疫成果佳,已連續廿七天沒有本土個案,陳時中指揮官也在日前宣布,社交和場所限制將逐漸鬆綁,開始進入「防疫常態化」階段。

高齡者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容易重症死亡。因此自三月起,各縣市陸續禁止長照機構探視親友,許多縣市政府暫時關閉關懷據點,社區老人共餐服務改成送餐或領餐,社區活動也多暫停。這些舉措雖可減少疫病傳染風險,但過多社交距離儼然造成社會疏離。

社區健康,不是只有做好防疫,世衛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指在身體、心理與社會皆為良好的狀態。過去,許多研究已證實老人保有社會活動與參與,能避免憂鬱、失智與失能。

在此階段,我們應該推動各類社會活動的防疫適應作為。以社區高齡者為例,應避免其因缺乏參與社區健康促進活動的機會,造成對健康衝擊。

適逢母親節,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依與社區長期共事經驗,建議規劃兼顧節慶凝聚社區情感需求、又符合防疫常態化的社區活動,除了基本防疫措施,如量體溫、消毒、戴口罩、排隊距離、實名制外,應進一步思考:一、人群分流,聚心不聚集:於報名時即進行人群分流報名,確保空氣流通;其次,規劃動線引導,維持安全的互動空間;二、建立社區防疫風險溝通管道:要長期抗疫,需有社區的風險溝通管道。透過社區活動籌辦,逐步建立社區各族群的風險溝通管道,傳播正確資訊與蒐集民情,如針對有使用LINE者建立群組。三、防疫知識應融入社區生活:防疫是生活日常,而非戰備工作,防疫知識要能融入社區日常行為,才有可能轉化成社區防疫行動之能量。如在母親節活動,設計防疫知識關卡與對母親的防疫告白卡片區。

全球疫情未見趨緩,面對新冠等新興傳染病,社區防疫應以社區為主體、融入社區日常活動當中。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鴻德養護院 (養護機構)
宜蘭縣員山鄉中華村12鄰冷水路17號
電話:(03)9231106    傳真:(03)9231365
網址:http://www.hongder.com.tw/
信箱:hongder.cheng@gmail.com
 LINE ID : @888tyr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