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05.05      名家觀點/疫情危機 帶來產業轉型契機
 
 
2020-05-05 00:43 經濟日報 / 彭双浪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來,由中國大陸供應鏈蔓延到全球消費端,衝擊世界經濟前所未見,政府已規劃紓困方案達1兆元以上,包括多項製造業紓困和輔導轉型措施,對被疫情嚴重衝擊的產業多少有挹注。

儘管疫情仍未緩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摩根大通、我國中央銀行對疫災過後的經濟情勢看法不一,但我們應保持樂觀的心態,做好疫情解除、經濟復甦的準備。為此我們要從長期的角度,提出一些值得產業及政府開始思考、規劃的方向。

一、把握價值轉型、數位轉型的最佳時機

台灣目前是價值轉型、數位轉型的最佳時機。我們看到政府的電子防疫服務平台、台灣防疫雲、口罩實名制等備受好評;也看到企業順勢強化行動化、虛擬化、雲端化的能力,或逆勢採取調整產品結構、擴大徵才、布局海外市場等行動。

如今民氣可用,政府應可和產業攜手,加大催生轉型服務的力道。我們該思考,能不能加速5G溢標金的使用規劃,適時推動創新服務?疫情不只帶來破壞,也帶來防疫科技、宅經濟等發展契機,適時扶持一把,將可產生比以往更顯著的效果,甚至擴大政府對這些領域採購,成為政府提振經濟的重要環節。

二、台商分散布局確立,不論回台、南進、放眼全球,期待更精進做法

從中美貿易戰到新冠疫情蔓延,已確立產業分散布局的趨勢,在疫情危機下,未來產業發展更將面對更嚴苛的供應鏈碎片化挑戰,也許廠商不會完全撒出大陸,但台商早有一波回台或南進的行動,美、日也吹起「產業鏈回國」的號角。

以往政府針對台商回流或南進,已有相當配套的協助措施,但有不少地方可以更精進。例如業界反應,希望新增產線能在原有供應鏈的地方;又如政府鼓勵產業南進某些地區,廠商卻苦於當地缺工;再如政府透過輸出入銀行提供海外融資,產業卻希望追求更多元、更在地的金融服務。

未來產業為更貼近市場,全球供應鏈布局的觸角會更廣,政府得更費心協助。

三、經濟靠生產,找出能長治久安的勞動政策

如今疫情已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台灣受惠疫情控制得當,生產鏈受到衝擊較小,如能持續穩定控制疫情,反而可以站穩,持續供應商品,此時穩定的人力供給和具彈性的工時,就更顯重要。

在疫情的非常時期,政府為協助產業解決生產人力的問題,放寬了移工期限、擴大七休一例外適用範圍;疫情過後,為把握復甦契機,產業希望政府持續類似做法。更長遠來看,台灣人口持續減少,但廠商回流,對生產人力需求卻持續擴大,問題不會消失,只會加劇,何不產、官、勞工一起檢視勞動政策,共謀能長治久安的做法。

四、積極運用展會,掌握疫情結束後的商機

疫情衝擊導致需求急凍,許多在全球備受重視的展會紛紛停辦或延期,一旦疫情過後,出現強勁反彈,會急需更多吸睛產品引領市場發展,更因為展會具備新品展示、帶動趨勢的作用,對廠商的產品研發、拓展銷售通路等,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正如我們先前提及,疫情帶來轉型的契機,展會同樣也可善用資通訊科技,朝向虛實整合的轉型。疫情期間,展會可在政府的支持下,發展線上服務,疫情過後,經由線上服務進行的紮實客戶經營,又成為實體展會的堅強後盾,對於政府、產業、展覽業將是一個多贏的局面。

(作者是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暨友達光電董事長)
 


*此網頁已關閉, 非正式公開網站*
*此網頁已關閉, 非正式公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