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11.02      奔騰思潮:左正東》新冠疫情下的移工困境
 
 
18:17 2020/11/02 言論 左正東
 
又增1境外移入 印尼移工無症狀確診。突圍指揮官陳時中 翻攝自中時新聞網YT直播
 
今年8月上旬的《經濟學人》,有一篇探討新冠疫情下的移民困境(Tearing up the welcome mat),談到疫情帶來的經濟蕭條讓眾多移工失去工作,但失業的移工又因各國為防疫設置旅行限制,無法立即返國而進退兩難。比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50萬印度移工失業必須返國,其中半數被迫滯留當地超過4個月,盤纏用盡,陷入困境。

根據世界移民報告,2017年全球有約1.6億名移工。今年因疫情所致,數百萬移工失業返鄉,導致全球移民對家鄉匯款數額下降20%,對移民所從出的家鄉帶來相當的影響。留在原工作崗位的移工,也有不少因為一般民眾的偏見,或偶發事件造成的防疫漏洞,受到程度不一的歧視。防疫當頭,很難避免大家會認為這些事情是必要之惡。然而,《經濟學人》提醒,我們能夠安心生活,很大程度仰賴移工投入危險工作。在西方國家,移民在醫療照護體系工作者比例相當可觀。像英美兩國,國外出生的醫生占30%,德國則是20%。國外出生的護士在英國超過20%,在美德兩國則大約15%。其他外來人口居於大宗的行業還包括家庭看護、農場、和食物加工。

在台灣,醫護人力絕大多數為本國籍,但家庭看護則仰賴外籍勞工。自新冠疫情以來,政府一開始宣布,對返鄉休假或契約期滿者不再發給簽證,在臺移工數量也隨之緩步下滑。然而,隨著今年6月國境逐步解封,加上政府開放讓聘僱期不到4個月的移工延長3個月,9月起移工數目反而微幅上升。整體而言,台灣的產業移工(主要是製造業)和社福移工(主要是家庭看護工)從2月到9月,各減少約1萬人,目前分別是42萬和25萬。這段期間,雖曾有移工返國後檢出新冠肺炎,引起大家擔心防疫漏洞,但少有對移工的辱罵,足見社會對外來移工的貢獻多正面看待,這是非常好的。

然而,台灣不但接受移工,也輸出移工。根據主計處去年發布的統計,2018年國人赴海外就業者約73萬,其中赴大陸(含港澳地區)者約40萬人。但這是單一年度統計,若將長期停留大陸的國人算入,數目絕對不止於此。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經濟不景氣同樣對他們的工作事業帶來巨大衝擊。然而,由於他們的特殊性,在陸工作的國人面臨兩項其他國家移工少有的挑戰。

首先,由於兩岸的鄰近性,眾多在陸創業經商的國人頻繁來往於兩岸。疫情下兩岸對出入境旅行的限制,將來往兩岸的時間增加4週的隔離期,絕大多數企業主和創業者無法再像過去頻繁來往於兩岸。囿於事業的需要,很多人去大陸後暫時不會台灣,這對台灣的餐飲服務業打擊不小。此外,減少移動也會影響投資,然而,以目前的數據來看,這個影響卻是不對稱的。

今年1至9月台商對大陸投資42億美金,卻比去年同期增加近14億美金。陸資來台投資1.2億美金,較去年同期微幅增加4千萬美金。雖然陸資來台可能受兩岸因素影響,但若對照整體對外投資數據,趨勢還是一樣的。今年1-9月國人對外投資是67億美金,比去年同期增加13億,外來投資則是63億美金,較去年同期減少15億美金。換句話說,雖然疫情控制的成果,並為台灣帶來更豐沛的外來投資,反而逆轉去年投資淨流入為正的榮景,這是非常弔詭的。

其次,由於兩岸關係長期緊張,許多人對於大陸有著自己都說不清的愛憎交織。這樣的感受,往往把來往於兩岸的國人當作兩岸關係衝突下的替罪羔羊。大陸台商成為很多人膝蓋反應的負面詞彙,疫情以來,對於兩岸族的仇視更迅速蔓延,而且還影響到政府的國境管理政策,如把滯留湖北的台灣民眾加以註記,和鬆綁短期商務人士來臺檢疫規定卻排除大陸台商返台,讓在大陸打拼工作的國人,處於較其他海外國人甚至是外國人更不平等的地位,這既違反憲法所保障的平等權,更在國人間製造難以弭平的裂痕。

前述《經濟學人》的文章拋出一個問題,疫情過後,這些限制移工的緊急措施,有多少會留下來?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這取決於疫苗和經濟需要,但是對於台灣來說,這要取決於兩岸關係何時雲開月明,更需要一般人能從兩岸關係的仇恨籠牢中逃脫出來。只有當一般人能夠把政府和人民、國安和防疫分得清清楚楚,夾縫中生存的兩岸族才可能再回到從前。(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此網頁已關閉, 非正式公開網站*
*此網頁已關閉, 非正式公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