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8.09      30多歲外籍移工突發腦中風昏迷命危 醫師吐露搶救關鍵
 
 
2021-08-09 21:23 聯合報 / 記者黃惠群/台北即時報導
 
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江俊宜為苗栗縣消防大隊授課。記者黃惠群/攝影
 
腦中風是造成國人失能的主因之一,發生急性中風後,患者多久能到院治療?第一線緊急救護員是否熟悉腦中風辨別流程?都是影響救治效果的重要因素。苗栗縣一名30多歲外籍移工於上班時間突然急性腦中風昏迷,一度命在旦夕,幸搶在黃金治療3小時內送至頭份市為恭醫院,並且在時限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才挽回寶貴性命,顯見快速送醫是關鍵。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舉辦全台消防緊急救護員腦中風研習,近日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江俊宜、為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朱清華分別為苗栗縣消防大隊授課,分享腦中風急救與臨床新知,並安排消防員模擬急性腦中風辦別流程,透過臨床案例與實作口訣,加深第一線救護人員對腦中風處置的熟悉度。

江俊宜指出,腦中風是指腦部缺血造成的腦細胞死亡,主要症狀有突發性半側肢體或臉部麻痺無力、口齒不清、語言障礙、原因不明的劇烈頭痛、半身感覺有障礙、暈眩、步伐不穩、四肢不協調、平衡障礙、單眼視力昏暗或失明、理解能力喪失等。

若症狀在24小時內消失,稱為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最好也提高警覺就醫,否則多數會留下永久性後遺症。

江俊宜指出,65歲以上中風存活的病患,在中風6個月後,有一半的民眾會半側癱瘓,更會引起認知障礙,憂鬱,失語,失能等,這些照護與治療都對一般家庭帶來龐大的經濟與心理負擔。

今年1月時,江俊宜收治到一名89歲婆婆,個案在尾牙現場,吃火鍋時突然講不出話,原以為是不小心被食物嗆到,緊急就醫才發現是急性腦中風,到院時已嚴重失語,經一個多月的治療,已可緩步行走。

如何降低突發疾病後的失能風險?江俊宜表示,掌握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提供精確溶栓或取栓的醫療決策是關鍵,這些都有賴病患突發腦中風時,醫護與消防人員能有良好的合作流程,及早辨識送醫,以利治療處置。

朱清華則進一步分享近3年來為恭醫院中風入院分析。病患從中風發生平均到院時間,由119送醫急救約1.5至2小時,但非EMS(緊急醫療救護服務119)轉送到院的時間約為4小時,兩者差距近2小時。因此建議民眾若發現急性腦中風症狀,務必先打119通報送醫,避免拖延黃金治療的時間。

朱清華強調,搶救腦中風患者需要醫師、救護員、社會大眾三方共同努力,除要提升民眾對中風症狀的認識、提高預防及治療的意識外,第一線救護員的即時辨識能力也相當重要,才能縮短流失的黃金治療時間,爭取搶救時間。

※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合作的消防緊急救護員腦中風課程,正在全台巡迴,若各地消防大隊有團體課程需求,歡迎聯繫:02-86925588 分機2396、寄信到annick.wang@udngroup.com(王小姐)
 


*此網頁已關閉, 非正式公開網站*
*此網頁已關閉, 非正式公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