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1.14      勞動部「職學再適應計畫」助攻 新住民中年失業再創第二春
 
 
時間:2023-11-14 19:27新聞引據:採訪撰稿編輯:陳念宜
勞發署雲嘉南分署長劉邦棟與印尼新住民李德薇於嘉義縣私立民生護理之家合影留念。(陳念宜 攝)
 
48歲的印尼新住民李德薇受限於語言隔閡、中高齡無法搬運重物又沒有工作證照等因素,失業後再求職非常不順利,所幸透過勞動部「職場學習及再適應計畫」,她終於被成功推介到嘉義縣私立民生護理之家,工作終於不是她最大的煩憂。

職涯坎坷 雇主頻換 又遇性騷擾

印尼新住民李德薇:『(原音)我名字叫李德薇,我是印尼人,我在台灣大概十年左右,然後我現在工作在民生護理之家。』

現年48歲的新住民李德薇,來自印尼泗水(Surabaya),由於家裡一貧如洗,她24歲就出國打工,去過馬來西亞、新加坡,最後在36歲那年以外籍看護的身分來台,工作6年期間,認識了現任老公,從移工變成了移民,然而,不論是哪種身分,她的職涯實在坎坷。

李德薇表示,擔任外籍看護期間,曾換過四、五個雇主,有的是長者不幸過世,有的卻是被照顧者亂伸「鹹豬手」。她說:『(原音)在這邊照顧阿嬤沒有多久,阿嬤那個照顧一年啊,阿嬤就走了,阿嬤走了就叫我照顧阿公,他,我不喜歡他,為什麼?他有(時候)很好但是他就…一直叫,喜歡摸一摸,一直摸尻川(屁股)啊!一直摸尻川(屁股)啊!這樣子,我不喜歡這個啦!(記者:這個是騷擾喔!)我都不喜歡這個啊!我不喜歡那個啊!那個阿公不好,所以我跟仲介說,我不喜歡照顧這個阿公。』

年近半百 語言隔閡 中高齡新住民求職難

和台灣老公結婚之後,從印尼返台的新住民李德薇住在嘉義縣水上鄉,她的先生是水電工,近幾年受疫情影響,導致接案量不穩定,李德薇想分擔家計,卻總是無法穩定就業,剛結婚時曾一度待業一整年找不到適合的工作。

由於李德薇沒有機車駕照,只能尋找住家附近的工作,雖然曾經獲得玻璃纖維廠錄用擔任作業員,但是年近半百的她無法搬運重物,又因為語言隔閡,多次與越南籍同事發生嫌隙,向主管反映幾次之後,問題依舊,李德薇只好離職,可是,接下來,多次投遞履歷卻都石沉大海。

勞動部求職資源助攻 工作不再是最大煩憂

在先生的建議下,李德薇前往朴子就業中心求助於就業服務員,才終於找到一個相對友善的環境,在嘉義縣私立民生護理之家重新適應職場生活。李德薇說:『(原音)我是在這邊煮飯,這樣就比較沒有那麼嚴重,簡單的(工作),沒有那麼困難,沒有那麼危險啦!(記者:好像說你有去陪診是不是?)對啊!有去陪診,如果沒有阿嬤(需要)去陪診,我幫忙煮飯。(記者:你以前知道有這種工作嗎?)沒有啦!那個還有一個中國大陸的姐姐在這邊工作很久,陪診工作,特助叫我每天每天一起跟她慢慢學、慢慢學這樣子,所以我(才)可以出去(陪診),那個有特助給我們去上課,全部都這邊付錢,我沒有花錢,公司補助,所以我跟特助都謝謝!』

原來,穩定就業超過8個月的李德薇是受惠於勞動部推出的「職場學習及再適應計畫」。勞發署雲嘉南分署長劉邦棟說:『(原音)勞動部為了協助待業者能有機會來重新回歸到職場,讓他們能夠做好這個相關的就業準備跟適應職場這個過程,所以,我們透過補助事業單位或組織團體,提供待業者職場學習以及再適應職場的機會,讓他們能夠穩定就業,我們主要是針對中高齡者、身心障礙、低收或中低收入戶、長期失業者、更生受保護人、二度就業婦女以及新住民等身份的待業者,透過公立就業中心、就服機構的推薦媒合,如果(媒合)成功,就符合這個職場學習再適應計畫的參加條件。』

在主管和同事友善陪伴之下,曾經有6年照顧經驗的李德薇在長照機構工作起來越來越如魚得水,而且她很驚訝,現在不用住雇主家、每天都有固定的下班時間,賺的錢居然還比以前當家庭看護工來得多,工作終於不是她最大的煩憂,她坦言,她現在最掛心的就是遠在印尼的媽媽和姐姐。李德薇最後用母語跨海傳愛,她承諾在台灣會好好照顧自己,也請代為照顧母親的姐姐保重身體。她說:『(印尼語原音)請(姊姊)在家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媽媽,我在台灣也好好照顧著自己。我除了你和媽媽,沒有其他親人了,姊姊,我想念你,我愛你,儘管我在很遠的地方,我仍然愛你和媽媽。』
 


*此網頁已關閉, 非正式公開網站*
*此網頁已關閉, 非正式公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