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2.18      文化傳承 除記錄更需產生意義
 
 
2022-02-19 03:43 聯合報 /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總統蔡英文、文化部長李永得今出席「2022世界母語日—國家語言文化生活節」,在策展人蕭宇辰(左1)導覽下參觀「客家電視台」攤位。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響應聯合國世界母語日辦的「咿呀說:國家語言文化生活節」昨天開幕,總統蔡英文應邀出席致詞;總統表示,要讓母語走入家庭與社區中,只有創造最生活化的母語環境,讓下一代在生活中學習母語。文化部此一活動是希望提供各類族群一個適合使用母語的友善環境,促進多元文化交流與理解。

日前參與會議,一個有意思的計畫團隊做報告,計畫主題是「唱VUVU(排灣族語:爺爺奶奶)的歌」,主要目的是採集原住民部落歌謠,好好記錄傳承將來。過程中,特別播放採集由原住民長輩唱出的歌曲,我雖聽不懂歌詞,但那美好低沉歌聲,讓現場充滿動人氛圍。

透過音樂達到跨世代文化認同,是不分民族都有現象,以時入中年的我來說,每當聽見久遠前電視劇「包青天」主題曲,腦中立刻浮現小時候在阿嬤家吃晚飯,家人總是邊吃飯、邊配包青天判案畫面。這個主題曲,對我而言特別有意義,總能連結到生命歷程中一段特殊時光。

相信每個人生命中都有類似經驗,例如每到耶誕節,都會聽見商店播放耶誕歌曲,不少人學生時期校內合唱活動,往往也會應景選擇耶誕歌曲,因此成年後,甚至步入中壯年,聽到耶誕歌曲時往往會聯想到過往快樂回憶。

這樣想來,音樂確是文化傳承中重要因素,只是這並不是光靠音樂本身能達到的。

比如我兒子曾興奮地與我分享一首時下流行歌曲,我聽了後沒被打動,只好問他哪裡聽到這首歌,他解釋是他所熱愛某部網劇主題曲。這下我懂了,原因不是歌曲本身好不好聽,而是這首歌曲會讓兒子聯想起他熱愛電視劇內容,對沒有看過劇的我來說,就只是一首歌而已。

回到文化採集計畫本身討論,如果目的是希望保存前人文化、促進後人對文化認同,那就不能只記錄文化表面呈現方式,要真正打動人心,就要更進一步採集內在文化意義。換句話說,不只是記錄音樂歌詞和旋律,更要記錄歌曲在傳唱過程中產生的故事。

故事容易激發聯想、打動人心,特別對孩童來說,有莫大吸引力,邊聽邊想像自己是主角、生活在故事情境中,那就更容易達到文化傳承效果。

所以若聽原住民音樂時,若可聯想到原住民耆老帶著年輕人圍坐說故事和唱歌,這樣的畫面定能幫助孩子感受到音樂的動人,也認知自己屬於故事的民族。

我相信,文化保存,並不只是被記錄下來後就束之高閣。真正文化傳承,要記錄、更要有推動力,因此讓文化現象回歸生活中、產生生命意義,這應該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財團法人臺灣省私立嘉義濟美仁愛之家
60075嘉義市東區圳頭里3鄰盧義路361號
電話: 05-2766130    傳真 : 05-2770718
信箱: jimei.org@msa.hinet.net
網址: http://www.jime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