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7.23      超高齡社會AI論壇:不運動不動腦 腦齡可能提早老摳摳
 
 
 
2018-07-23 15:57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即時報導
 
外表年輕,不代表腦齡也年輕。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林慶波收集宜蘭1000多位老人的生理數據及腦影像,整合判讀發現,年齡和腦齡可能有差異,有70歲的老人腦齡是60歲,但也有70歲的老人腦齡是80歲,差異因素除了疾病,也可能與有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有關。

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聯合報、富邦人壽及科技部人工智慧生技醫療創新研究中心今共同舉辦「超高齡社會AI應用論壇」,邀請林慶波演講「從腦影像算命:人工智慧估計腦年齡」。

林慶波表示,從小孩出生到老化,大腦神經功能結構會不斷改變,過去文獻指出,大腦發育在25到30歲是最大極限,之後會慢慢衰退,而50歲到60歲後會加速改變。找出「改變」的因素,是許多神經學專家最想知道的事。

林慶波說,大腦退化有特質,可從前額葉、頂葉及相關的腦網路找出徵兆,要找出改變,資料分析是第一個基礎。

科技部投入3.25億鼓勵腦與心智科學研究,台北榮總於宜蘭員山收集1000多位老人的生理數據,並將磁振造影的影像數據,交給林慶波判讀。林慶波將幾千張的腦影像利用人工智慧協助模型分類,找出老人家的腦齡及特質,並進行驗證。

林慶波說,他發現,身分證年齡同樣是70歲的老人家,有人健步如飛,也有人衰弱無力,造成這樣的變化可能和生活習慣相關。

林慶波舉例,衰弱老人的臨床表現,包括走路緩慢、活動力降低、體重下降或容易疲憊等,而這些臨床表現在腦影像判讀時即可發現端倪,例如運動較少的人,小腦退化較多、有腦白質病變或小血管阻塞。

他也發現,罹患失智症及思覺失調症的老人,大腦體積及神經退化更加嚴重。林慶波說,可知影響大腦年齡的因素,不只是生理年齡,也和疾病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未來也許可預測腦齡及認知表現,作為預防治療及新藥研發之用。

只是到底是大腦先退化,還是外在表現先退化,目前在研究當中。

林慶波強調,人工智慧雖然能協助判讀,但不能將人工智慧視為超人,若沒有大數據資料庫的支持,以及標準化的測量工具,要用人工智慧判讀影響來預測腦退化,是有問題的,「國內腦影像的資料庫不夠大,取樣機器也沒標準化。」

但林慶波認為,人工智慧確實能帶來改變,若能解決資料庫及測量工具問題,不只能幫助醫師快速找到大腦退化徵象,也是病人之福。在此之前,仍呼籲民眾多動腦,並保有良好生活習慣,才能維持腦齡年輕不生病。
 


 
新北市私立盛禾老人長期照顧中心 (養護型)
新北市新莊區雙鳳路119號4樓
電話 : 02-2908-1656    傳真 : 02-2906-0680
手機 : 0966-166-123 (李主任) 
信箱 : senho37862991@gmail.com ; h38704@yahoo.com.tw
網址 : www.senh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