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8.27      都市迎回老人...柏林多代宅 孩子交到老朋友
 
 
 
2018-08-28 00:59:11聯合報 記者江睿智/德國報導

葛恰克(Gottschalk)一個人住在紐茵森的多代社區,平日的嗜好是整理廣大的自家花園。 特派記者鄭清元/德國攝影
 
葛恰克(Karin Gottschalk)在先生和兒子相繼去世後,決定搬回她的出生地:紐茵森市。她的新家不大,後院有她寄情栽種的美麗花園,有蘋果樹、櫻桃樹、以及隨季節開謝的不同花卉。七十九歲的葛恰克會和女兒坐在蘋果樹下喝茶、懷念過世的兒子。最近她還有新夥伴:兩隻刺蝟,名叫羅密歐與茱麗葉。

這並非鄉居生活,而是紐茵森市中心的老人公寓。法蘭克福機場近在咫尺,站在花園一抬頭就看見大鐵鳥的英姿。

德國另一個大城市柏林,時尚的普倫茲勞貝格區(Prenzlauerberg)林蔭處處,整排老式挑高建築優雅而獨特。但此處鮮少看見老人身影。因為在改建、都市更新的過程中,房價高了,老人也住不起了。

大學生和年輕家庭成為時尚街區的人口主流。住在柏林的荷爾(Daniela Herr)說,女兒四歲時曾很驚奇地對荷爾說,她今天見到一位「奇怪的人」,後來才發現女兒指得是一位老爺爺──四歲的小女孩竟然從沒看過老人。

世代隔離,並不是健康的社會現象。都市空間出現「世代區隔」,如同貧富分隔。這不是健康的社會現象,因此德國政府推動社會住宅時,注重「世代共融」。

隱身新興時尚區位的Sredzkistraße 44「多代共居宅」,理想是:找回老人,讓孩子童年有小朋友,也有老朋友。同樣,紐茵森市的菁華地段也出現類似的多代宅,要將老人重新迎回市區。

紐茵森市長修可(Herbert Hunkel)說,六、七○年代,德國發生大規模青年抗議,不同世代對社會資源的分配有很大衝突。其後德國政府,透過都市空間的再設計、資源重置,促進不同世代在生活中融合。

例如將市中心的鋼鐵工廠、臘腸廠移往他處,解決噪音、空氣汙染;空出來的市中心空間,打造成適合人民生活的空間。「長者能居住在市中心,生活更方便」,這是高齡社會必須調適的建設考量。紐茵森市老人住宅十分受歡迎,等待名單曾經長達八年之久,現在大約要等一年。

四十二歲工程師夏爾夫(Renē Scharf)與伴侶帶著兩歲半兒子住進Sredzkistraße 44,雖然爺奶在鄉下,但小男孩見到荷爾就會笑,更會拉著父母要去找九十歲的哥茲奶奶。今年小男孩受洗,許多親戚從老家遠道參加,鄰居也大方提供住處,省去住旅店的開銷。

這樣的包容、開放,建立在共居宅平日互動的情誼與信任之上。「老少共居,就像個大家庭。」荷爾說。
 


 
新北市私立盛禾老人長期照顧中心 (養護型)
新北市新莊區雙鳳路119號4樓
電話 : 02-2908-1656    傳真 : 02-2906-0680
手機 : 0966-166-123 (李主任) 
信箱 : senho37862991@gmail.com ; h38704@yahoo.com.tw
網址 : www.senh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