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02.06      神內名醫和自己病人一起復健 她痛到要死也得保持微笑
 
 
2020-02-06 20:44 聯合報 / 記者陳雨鑫/台北即時報導

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雅如,經歷骨折復健後,更能體會患者的不變以及復健的困難。 記者陳雨鑫/攝影
當經常對中風患者耳提面命,強調復健很重要的神經內科醫師遭遇車禍,成為自己患者的復健班「同學」,會是什麼場景? 馬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雅如告訴自己,就算是痛到快暈過去了,「也得保持著微笑」,而過去叮嚀病人多保重的她,這次換患者提醒她多保重。以下是她分享自己車禍受傷復健的心路歷程:

三年前四月某個的晚上,我終於把病歷打完,伸展一下筋骨,扭一扭肩頸,想起前一天晚上值班,被叩進來急診照料的兩位患者,不知道現在狀況如何?外頭飄著小雨,反正離家也差不多五分鐘,雨衣就讓它繼續擺在歐兜邁裡。

等著好幾個紅綠燈,內心突然有些怪怪的,四年前的這個月,爸爸悄然辭世,想到這個眼眶一陣泛紅,但自己已許久沒有為這件事難過了,擦擦眼淚,綠燈了,就轉進家門前的地下室車道。

原本我應該坐在機車座椅上,享受著減速坡道讓自己跳Popping的感覺,卻在轉進車道的瞬間,不知道為什麼,機車就飛了出去,似乎忘了上頭還有乘客。我因此就地墜落,右膝著地,先跪在減速坡道後,再摔到水泥車道下。

瞬間的意外,當下還覺得自己很好笑,想站起來,卻發現站不起來,痛覺一鼓作氣湧進大腦,「真的超級痛」,為了不擋到其他車輛進出,自己還像貞子一樣爬到車道旁,當下判斷自己傷勢「肯定骨折了」,結果離開醫院不到廿分鐘,又搭著救護車回去,急診醫護看到我還嚇了一跳。

檢查結果出爐,脛骨平台骨折、十字韌帶也斷了,還好只是粉碎性骨折,沒有開放性骨折。經過評估,當天晚上就送到淡水馬偕開刀,展開一周住院生活。這還真的是人生第一次,不過,手術、住院都不是我最擔心的事,反而是術後醫師叮嚀「這三個月盡可能不要讓右腳著地」,這對大喇喇的我來說,簡直是一場惡夢。

出院後,馬上恢復工作,以前都是我坐在診間看著坐著輪椅的病人,現在換成我坐著輪椅看患者,以前都是我告訴患者「多保重」,現在則是患者提醒我「多保重」。

當了病人,發現生活瞬間非常不方便,醫院到家裡大約一公里,即使走路也只需要十五分鐘,但我移動必須使用四腳拐或輪椅,交通時間整整拉長好幾倍,某次回家花了至少一小時,看著行走自如的行人,內心好幾次感嘆,「能正常走路,真好」。

我的患者大多都是中風的患者,以前常會跟長輩說「要好好運動、做復健」,等到自己,才發現光是好好做運動這件事都非常困難,開始理解患者的心態以及不方便。

當時的復健之路,充滿「痛」的回憶。復健需要等傷口恢復差不多才能進行,當時肢體早已僵硬,光是復健老師幫忙把腳慢慢拉筋這件事,就讓我全身冒汗,雖然我沒有尖叫,但內心頻喊「好痛,不要再拉了」,加上隔壁床剛好是自己患者,就算是痛到快暈過去了,也得保持著一些微笑,面對自己的病人兼復健班同學。

對於復健,自己的角色過去就是把病患轉介過去,從不知道細節,自己走過一遭,才知復健對肌肉攣縮、中風患者有多重要。

看到有些患者不是不努力復健,像是年紀太大的患者,復健過程中,體力就吃不消,以前在診間面對復健效果不佳的病人,總責怪患者不努力,或對復健科醫師小碎嘴,但實際發現遇到的狀況千奇百種。

努力復健好幾個月,現在右腳在天氣不佳時仍像氣象站,卻也因為復健讓自己恢復正常,受傷後激起對復健的興趣,包含如何增加肌力等,在巡房時若有時間,也會教患者幾招。我在復健過程中學會的技巧,之後還可能跨科與復健科合作開班授課。

生病過程經歷疼痛及折磨難免,但一定要相信醫師,過程中團隊給予的溫暖或親友給予的支持,都值得讓你我停下腳步,多關心彼此。

林雅如醫師小檔案
年齡:51歲

出生地:苗栗縣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陽明大學醫學院急重症醫學研究所

專長:腦血管疾病、周邊神經病變

興趣:閱讀、看電影

現職:

•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經歷:

* 馬偕神經加護病房主任

* 馬偕醫學院兼任講師

*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兼任講師

資料來源/林雅如醫師 製表/陳雨鑫
 


 
新北市私立盛禾老人長期照顧中心 (養護型)
新北市新莊區雙鳳路119號4樓
電話 : 02-2908-1656    傳真 : 02-2906-0680
手機 : 0966-166-123 (李主任) 
信箱 : senho37862991@gmail.com ; h38704@yahoo.com.tw
網址 : www.senho.com.tw